1980年代至今,農村老人自殺率越來越高,情況還在惡化。部分地區,農村老人自殺開始被視為正常,甚至合理。有農村老人自嘲說有三個兒子:藥兒子,繩兒子,水兒子。(6月20日《新華每日電訊》)
 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年輕講師劉燕舞以《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》的自選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,經批准已立項。他最大的感受是,全國的老人都應該活得舒服些,能從容幸福地面對死亡,能走得有尊嚴點,而不是採用非常規的手段,那太悲涼了。人與人之間,至少家庭內部要有些溫情,不要真像馬克思講的那樣,家庭關係溫情脈脈的面紗背後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,這不是中國發展的方向。我們應當敲響農村老年人自殺的警鐘。
  農村老人自殺的例子觸目驚心,有些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。有的老人要自殺,還怕子女不埋他,自己挖了個坑,躺在裡面邊喝藥邊扒土。有婦女回憶投水自盡的親家,用手作出推滾的動作,帶著好玩的語氣,繪聲繪色地描述如何在水面上,滾球一樣把屍體推上岸。有卧病在床的老人會得到兒子的“明示”,喝藥自殺。也有癱瘓在床的老人竟然會拿到藥瓶自殺。老人自殺後村莊的平靜,和人們講述自殺老人時的談笑風生,似乎死亡無可畏懼,自殺是樁喜劇。在湖北京山、應城等地,無論是什麼導致老人自殺,都罕有關註。子女不會自責,村民不會譴責,太陽升起,一切照舊。對老人來說,自殺不是反抗,只是解脫,因為他們的死靜如死水。孝,依然被視為美德,但不孝,也可以被認可。
  農村老人自殺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?這既不是人們的道德水準變低,也不是某些地區的人品德更壞,簡單說,這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或經濟問題。有目共睹的是,過去,老人擁有絕對權威;而在2009年新農保開始試點前的近30年裡,國家和集體退出農村養老,老人回歸家庭,但靠子女養老的環境早不存在。農村老人地位之邊緣、生活質量之堪憂,已是普遍存在的現實。
  自殺的老人們年輕時曾拼死拼活撫育子女,幫他們蓋房結婚看孩子,但喪失勞動能力後,無論是物質或情感上,他們的所得都少得可憐。在一些人眼裡,被榨乾所有價值後,老人就變得一無是處。一面因得不到子女回報悲傷,一面又體諒子女負擔的沉重,代際關係里,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越來越少,中年農民開始買商業保險,不再指望養兒防老,年輕村民生育願望極低……老人自殺甚至成了風氣,被認為是心疼子女的表現。沒本事賺錢,不能幫子女忙,甚至有病,拖累子女,那還活著幹嗎?
  調查表明,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生存困難,例如失去勞動能力後得不到子女照顧,吃不上飯,其次是擺脫疾病的痛苦,兩者合計逾直接死因的60%,之後是些情感問題。換句話說,要減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,就要解決三個問題:不餓死,不病死,不寂寞死。要解決這“三不”,只靠個人,這很困難,只靠國家,同樣不行。只有二者齊努力,不遺餘力,農村老人才會遠離自殺的悲慘境遇。
  不得不說的是,在城市化這面鏡子下,“三農問題”依然嚴重存在,廣大農村“空心化”和“沙漠化”令人憂慮,大面積村莊失去了朗朗書聲,老人們肩上的擔子更加繁重,既要到田裡幹活,還要照看孫子孫女,忍辱負重,有的是疾病纏身,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,精神狀況急劇惡化,當最後一根稻草不期而至,老人們只有去找“藥兒子,繩兒子,水兒子”,真可謂哀莫大於心死。
  有一天,你我他都終將老去,可以說都有自殺的可能,無人幸免。近三十年來農村老人自殺率在節節攀高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如果我們無動於衷,聽之任之,任由老人餓死、病死或者寂寞死,那麼,不光自己拯救不了自己,這更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恥辱。
  文/朱永傑  (原標題:敲響農村老人自殺的警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fydqsuusu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